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
永远翠绿的苍山,
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
心随风缓慢的跳动……
再美的词再动听的歌曲,
都唱不出大理的美。
2017年3月,一场没有硝烟的洱海保护攻坚战全面打响,
“心灵治愈胜地”正为自己刮骨疗伤,
迎来了史上最严的洱海治理。
“七大行动”重拳出击,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明显,
中央电视台连续6次报道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引起强烈反响。
“七大行动”成效显著
央视6次报道反响强烈
连日来,央视连续6次报道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干部和群众普遍对洱海水质变好表示肯定,对洱海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充满信心,同时期望持之以恒推进保护措施。
《砥砺奋进的五年:生态兴则文明兴》
在8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生态兴则文明兴”,其中就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来到了洱海边的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湿地保护情况,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随着洱海保护治理的推进,256平方公里的湖面又重现了“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古生村的村民也表示,如今这里的水更加清澈美丽了,要留住这里的青山绿水,传承给下一代。
《媒体记者蹲点调研:记录传播绿色理念》
8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媒体记者蹲点调研:记录传播绿色理念”中,记者走进洱海边的农田、客栈、污水处理点,见证白族群众为保护洱海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草海湿地:昔日小鱼塘 今朝碧水绿》
8月4日,央视《朝闻天下》“绿色中国”系列报道介绍了大理鹤庆县的草海湿地,镜头记录下了这里碧波荡漾、荷叶田田,当地老百姓划着渔船“耍海”、对歌的场景。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鱼塘,水质只能达到IV类,2013年当地实施了鱼塘和围垦耕地的退出工程,通过这些年的治理,目前湿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00公顷,水质达到I类水,这个昔日小鱼塘,如今已成为典型的高原淡水湿地。如今每年30万人次的游客数量,支撑起了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人均收入提高了3000多元。
《大理洱海:全民参与 引领绿色转变》
8月1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砥砺奋进的五年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的系列报道,关注了大理洱海全民参与引领绿色转变。大理洱海周边生活着88万常住人口,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和每年超过百万的游客,给洱海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当地通过保护和治理措施,让洱海的水质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洱海周围已经形成了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
《砥砺奋进的五年:保护洱海,怎么干》
8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制作了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保护洱海,怎么干”。记者跟随锦溪河长杨砚池巡河,检查河段排污口情况。洱海,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当地白族群众的母亲湖。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生产生活排污的加大,洱海的污染日益严重。这两年,洱海开始了史上最严治理令。从今年三月开始,当地开启了抢救保护洱海的七大行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也将对洱海的水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理:停客栈、增绿水、让洱海减负》
8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以“大理:停客栈、增绿水、让洱海减负”为题报道了大理为遏制洱海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关停周边餐饮客栈,在源头建湿地净化入湖水质,使洱海的水质得到提升。洱海周边像双廊这样发展民俗旅游的小村子有十多个,近年来洱海中磷的浓度有所增加,这意味着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会增大。为遏制洱海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去年底大理州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洱海周边近2500户餐饮客栈经营者,从今年4月1日起,都已经全部停业。为提升入湖水质,在洱源县的几条主要河流周边还建设了一万六千多亩的生态湿地,使入湖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治理后的洱海变的更美了
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实施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22个项目,今年启动洱海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记者 杨峥 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洱海流域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理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洱源县东北部的洱海源头茈碧湖上,一条笔直的白色钢管“长龙”静卧其上,远远望去,美哉壮哉,直将环保工程做成了大地艺术!
一些外地游客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游览。洱海水天一色,分外迷人。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游人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游览。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云南大理洱海和城市一景。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洱海水体中的生态环境在治理后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叶绿素明显降低,溶解氧明显增加,其他生物得到良性循环,以前灭绝的无齿蚌恢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