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
一、分析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
(一)判断准
1.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
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例证法多用“譬如”等,比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为……”“究其原因”等。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本的还是依据文意。注意易混论证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其着重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类比论证。
2.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之中,会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句之内,也会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这些在判断时都要多加关注。
(二)分析实
分析论证效果要落在实处,一要落实在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二要落实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搬用论证效果套语,贴上标签就了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字化工具书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哪个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须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还是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鱼龙混杂,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想要获取的信息上。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另外,从媒体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种新媒介技术推生的新媒介形态难免对倚赖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形成巨大冲击,但是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并不会立刻消亡。比如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广播即将消亡,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电视既有图像又有声音,而广播只有声音。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广播有着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携带方便。同理,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书携带不便、检索烦琐等缺陷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论证。引用调查研究的结论证明纸质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更有利于深入思考。②对比论证。将电子工具书与纸质工具书进行对比,凸显纸质工具书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③举例论证。以电视出现之后广播并未消亡为例,证明一种新媒介技术产生之后,原有的媒介技术不会立刻消亡。
二、分析论证特点
分析论证特点要做到:
1.多角度切入
(1)按照思考优先顺序,依次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注意特殊,如开头与结尾的论证特点。
(2)注意分析论证某一特点的切入角度,如要求分析论证严密的特点,可从结构谨严、过渡紧密、语言严密及逻辑性强等角度分析。
2.使用专业术语,答出效果
(1)结构方面:层进式结构,使论述深入;并列式结构,使论述层次清晰。
(2)论证方法:例证法,典型、有力;引用法,增加权威性,引用古诗词又可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味;对比法,鲜明突出;喻证法,通俗易懂,说理生动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量,有说服力。
(3)论证方式:①立论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4)论证语言:语言严密,使论证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使论证有说服力。使用拟人、比喻修辞,使论证生动、形象;使用设问,或引人注意,或启人思考等。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其二,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的对象,更是后者生产的一种结果。
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缺失。(摘编自乔焕江《要素与矛盾:如何理解网络文学》)
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先反驳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然后深入分析制约网络文学发展的矛盾根源。②以反问提出问题,追问众多批评者思维的漏洞,引发读者思考。③在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深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 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有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3.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的活力来写,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具有很大的不足。
答案 D
解析 D项曲解文意,“指出二者具有很大的不足”错。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说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内容充实。如以《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论证,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改变世界”的使命;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
二、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升。新媒体时代,需要加强翻译研究,提高翻译质量,增强沟通和交流效果。
对中国翻译界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开放的精神,正是翻译的精神诉求。打破隔阂,开阔视野,促进理解与交流,拓展思想疆界,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互学互鉴,丰富与繁荣世界文化,是翻译的价值所在。翻译的使命就是要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新媒体语境下翻译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维度特征,翻译在其路径、形式、方法、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使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对外翻译是融通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转换器”,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能否形成对外国人来说有吸引力的话语表达,用他们能听懂能理解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翻译在新时代和新技术下的种种变化,我们应准确把握翻译的本质,科学地为翻译定位,充分认识翻译内涵,切实从思想上正视翻译活动。
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要求译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切实提高翻译质量。不少人以为学过外语就能做翻译,由此造成想当然的、随意的翻译比比皆是,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提高翻译质量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为提高中国话语域外传播效能,译者要有高度责任感,只有苦练内功、站稳立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要树立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在语言和知识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认真负责、字斟句酌的译员与草草了事的译员相比,其译文质量大相径庭。要树立对翻译的敬畏意识,译者一定要端正态度,以国家尊严、民族利益为重,切勿急功近利。当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对外翻译时,要果断拒绝,切不可敷衍塞责,胡乱翻译,害人害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翻译过程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和“重构”,加强对国外受众的心理、修辞和思想研究十分重要。对外翻译既要站稳立场,也要考虑中外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更要重视汉语与外语在哲学基础、句子结构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逻辑和用语习惯等层面的差异。
翻译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故事能否传播出去,关系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高翻译质量,对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摘编自张法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翻译质量提升》)
材料二:
近来,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以其独特的艺术展现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体验受到多方面好评。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海内外观众的关注,还登上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舞台。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聘请了外国汉学家翻译字幕。
加快提升中国戏曲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出去”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当务之急。翻译是戏曲“走出去”不可逾越的第一道门槛,因为看不懂曲词和道白,外国观众就无法理解剧情。目前国内戏曲演出有英文字幕的还是极少数,个别配了英文字幕,但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翻译工作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译出来就万事大吉,质量好坏、效果如何没人管,以致外宣场合闹出笑话还浑然不知。殊不知,戏曲翻译因对译者的汉语理解水平和外语表达水平、对戏曲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以及自身素质与综合修养等各方面能力要求甚高,因此翻译难度极大,能够担此重任的译者寥寥无几。
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从剧目编创之初就高度重视字幕翻译这一关键环节。英文字幕聘请了英国汉学家郭冉(KimHunterGor—don)来翻译,在演出现场多个地点都安装了汉英对照字幕,或嵌于花窗之中,或立于假山脚下,与剧情场景完美融合。郭冉来自英国苏格兰,从小喜爱戏剧,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昆曲演出史与传承。他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上海戏剧学院和南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研究昆曲清唱,现在昆山杜克大学任教,主讲中国研究与表演学。他的戏曲翻译经验丰富,翻译过十多部昆曲大戏(如《邯郸梦》《桃花扇》《春江花月夜》等)。像郭冉这样的汉学家,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专门从事中国昆曲研究,同时又占据外语表达的先天优势,并且熟悉西方受众的心理,邀请他加入中国戏曲翻译队伍,无疑是中国文化“借船出海”的明智之举。
(摘编自朱玲《戏曲“走出去”,当有国际范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破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促进其文明的交流互鉴,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是加强翻译研究,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B.进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使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面临新挑战,翻译的路径、形式、方法等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
C.目前戏曲翻译质量差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翻译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译者自身素质与综合修养等方面的能力较低。
D.聘请对昆曲有深入研究同时又有外语表达优势的汉学家郭冉任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翻译是明智之举。
答案 B
解析 B项因果关系不当。“进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不是“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面临新挑战”的原因,“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面临新挑战”是结果,“翻译在其路径、形式、方法、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则是原因,两者因果颠倒。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升,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地位并不相称,这需要翻译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B.有些人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对外翻译工作时,因为怕伤脸面而不能果断拒绝,结果造成译作质量低下,可能害人害己。
C.目前,我国推介到国外的戏曲有不少尚未配上英文字幕,致使外国观众丝毫看不懂剧情,这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
D.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汉英对照字幕,或嵌于花窗之中,或立于假山脚下,花样之丰富受到了朱玲的赞美。
答案 A
解析 B项“因为怕伤脸面”错,此意于文无据。C项“我国推介到国外的戏曲有不少尚未配上英文字幕”偷换概念,有英文字幕的是国内的一些戏曲演出。另外,“外国观众丝毫看不懂剧情”错,是否看懂剧情,不完全取决于字幕。D项“花样之丰富受到了朱玲的赞美”错,朱玲赞美的是汉英对照字幕与剧情场景完美融合。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说法,进而引出了论点。
B.“转换器”与“最后一公里”的比喻,使对外翻译的功能、作用得到了非常形象化的表达。
C.材料一的第三段到最后一段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结构,而全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
D.材料二第二段批评的翻译现象,与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翻译形成了鲜明对比。
答案 C
解析 对结构的分析错误。最后一段是总说,不能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8.材料二的内容经过提炼概括后可以作为论据放进材料一,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的观点是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就要提升翻译质量。②材料二介绍的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国际传播上十分成功,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有着优秀的翻译,它可以说是材料一的恰切例证。
9.中国戏曲学院打算把传统戏曲《花为媒》推介到法国,那么,学院所选择的译员,除了有深厚的法语造诣之外,最好还要达到哪几条要求?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②对法国受众的心理、修辞和思想有非常深入的了解。③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深入研究,有较高的欣赏能力。④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修养。(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