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博士后年薪是多少(博士后年薪是多少)

最近很多人想了解法学博士后年薪是多少的相关内容,还有人想知道博士后年薪是多少的知识,因此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博士后平均工资¥25510月,最多人拿20K-30K,占46.6%。2020年以来,微生

最近很多人想了解法学博士后年薪是多少的相关内容,还有人想知道博士后年薪是多少的知识,因此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博士后平均工资¥25510月,最多人拿20K-30K,占46.6%。2020年以来,微生物所博士后基础年薪提高至22万元,按照绩效,上不封顶。部分双一流高校招聘Ⅰ类博士后年薪不低于45.5万元。2.Ⅱ类博士后年薪不低于35.5万元。“博新计划”入选者,同时享受由国家分两年提供的60万元资助。

法学博士后年薪是多少(博士后年薪是多少)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博士后研究者人数增加了2倍。

涨薪、奖励、打通晋升“天花板”……微生物所为吸引博士后到站工作打出一套“组合拳”。

“博士后是一线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力军。”微生物所所长钱韦对《中国科学报》说,这样做有助于研究所建设青年人才队伍的“蓄水池”,培养下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这里像“烧红了炉膛的炉子” 在博士后制度改革前,微生物所做过一次统计:研究所有85个课题组,但只有三四十名博士后,且分配极不均衡。有些课题组博士后多达七八名,有很多课题组一名也没有。

“这个现象是有原因的,说明之前大家没有高度重视这件事情。”钱韦说。

当前,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是我国科研机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不过,这种科研团队组织方式并不理想。多位科学家曾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种方式可能因任务过重导致学生压力增大而衍生出师生关系矛盾,也容易因研究生尚未充分完成科研训练而导致出成果慢、研究成果不可重复等问题。

2019年11月,中科院在已有人才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旨在吸引优秀博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

这也是微生物所的努力目标。在中科院相关布局的基础上,该所对博士后制度进行了大幅改革,以打造吸引博士后人才的“强磁场”。

2020年以来,微生物所博士后基础年薪提高至22万元,按照绩效,上不封顶。而改革前,该所博士后按照相关薪资标准,每人每年为8万元左右。

为鼓励优秀人才聚焦主业多出成果,微生物所特别设立了优秀博士后奖励计划——微苗计划,表彰年度做出突出成绩的全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该计划分为三个奖励等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和1万元。自2021年12月首次实施以来,已有17人入选。

“博士生拿到学位已经30岁左右,很多人要支持自我职业发展,还要养家糊口,工资过低容易消磨科研热情。”钱韦说,“我们这些措施‘砸’下去,目的就是让研究所的博士后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不仅如此,该所还在博士后管理方面做了大幅调整。

一直以来,博士后的身份定位在我国都处于一个模糊地带。此次改革中,微生物所将博士后从原来的学生处划归到人事处,参照正式职工进行管理。博士后一入站即被聘用为助理研究员二级岗位,发放五险一金。

更重要的是,该所还按照中科院相关政策为博士后打开了职业“天花板”。只要符合岗位聘用条件,在站期间就能申报副高级专业岗位。特别优秀的人员还会被推荐参加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微生物所青年研究组长岗位选拔,成为青年学术带头人。

据悉,2021年该所首次进行的在站全职博士后申报副高职称和级别内升级中,已有10人晋升为助理研究员一级岗位。

此外,微生物所还建立了博士和博士后招收联动机制,基于设立在该所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鼓励研究所优秀博士毕业生入站转换方向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该所还与国内10家企业、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加快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中科院的软实力也是稀缺资源。这里的科研平台和氛围就像‘烧红了炉膛的炉子’,一定能够吸引有志于科研的优秀人才。”钱韦说。

进来都能“拔一截” 现在,微生物所人才制度改革带来的“磁场”效应已经凸显。

该所博士后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该所全职博士后有90多人,加上联合培养博士后有110多人,一年多的时间里,人数几乎增加了2倍。

这支青年人才队伍取得了一批亮眼的科研、专利成果。从2020年初至2021年底,该所有60余名博士后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资助,入选资助总人数创历史新高。

刚进站一年多的柴琪瑶是微生物所一名硕博连读的博士后,现在,他正负责4个科研基金项目。“这次博士后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打开了职业晋升的渠道,中科院和研究所层面都设立了系统化的考核奖励制度,博士后只要做出成绩就会受到认可。”柴琪瑶说。

对于龚路遥来说,过去两年也是收获满满。去年,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同事找到了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编辑系统的“暗物质”,这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更高维度认识微生物的免疫策略。

最近,她刚刚完成第一期博士后研究,打算“再做一期”。“待遇提高了,生活上没有太多顾虑,有利于踏实做科研。”她对记者说。

“博士后是向职业科学家过渡的重要阶段,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比如项目申请、课题设计和实施、合作交流、论文写作等。对于以后想做PI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逐渐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学习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实验室。”胡鹏杰说。像柴琪瑶、龚路遥一样,胡鹏杰也是微生物所一名硕博连读的“土著”。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他觉得在这里能得到理想的科研训练。

“微生物所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可以说已经处于世界领跑水平,至少是并跑。”去年3月刚入站的博士后刘科芳说,在这里有一流科学家的指导,可以参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研究;也可以担任“小负责人”带领小团队完成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

入站短短一年,刘科芳已经获得3个国家博士后项目的支持,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个个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微生物所的环境下,我们希望不管是谁,进来都能够‘拔一截’。”钱韦说。

“天花板”打开了,但要求不放低 “要增加科研产出,科研力量组成模式必须是合理的。这样的制度改革,也为研究所未来人才梯队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保障。”微生物所研究员、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琳淇对《中国科学报》说。

他表示,在发达国家,研究团队中博士后的数量往往多于研究生,科研的主力军是博士后。

目前王琳淇课题组的博士后仅有“一棵独苗”。随着博士后制度的改革,组内组外多位优秀博士生向他表达了做博士后的愿望。“他们能力都很强,也有很强的职业诉求和自我驱动能力,相信他们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大做强。”他说。

据了解,在此次微生物所博士后制度改革中,研究所投入了近千万元。因为随着博士后待遇的大幅提高,尽管通过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政策能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但课题组的人才成本也相应增加。这意味着课题组对博士后的选择会更加严格。

“博士后应该能增加课题组未来的科研竞争力,比如有能力拿到竞争性基金资助,或是做出重大的成果。”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翠华说。

对此,钱韦也表示,职业“天花板”打开了,但绝不放低要求。“未来,我们希望初中级科研系列采取流动的方式,干得好的才能留下来。微生物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挑选最优秀的年轻人,承担最大的责任。”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北京电费多少钱一度怎么查(北京电费多少钱一度)

2022-7-12 22:08:52

投稿

新赛季莫甘娜辅助出装(莫甘娜辅助最新出装思路)

2022-7-12 22:09:16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