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举行授衔仪式,在这次授衔仪式上,共计1048位开国将帅获得相应级别的军衔。
2021年,彼时我国综合实力强大,国泰民安,在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华人民真正意义上站了起来。
1955年到2021年,69年的时光里,此前的1048位开国将帅,如今仅剩下最后2位,其余将帅的生命随着时间而消逝在历史长河。
那么,剩下的这两位将帅是谁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命中看一看。
一、少将杨永松
1955年,杨永松获少将军衔。在当时,授衔是按照个人对新中国的贡献等综合因素而评定的,能够获得军衔,在当时那个年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永松于1919年7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地区,这里的人们世代为农,从未走去外面看一看这个世界。杨永松的母亲是一个有思想、开明的人,她认为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从而过上好日子,为此,在他父亲去世后,即便母亲一个人养这个家,再困难也要送杨永松去镇上读小学。
好在,杨永松是个争气的,他深知母亲的不易,因此在学校发愤图强,每次考试都拿优秀被老师表扬。二哥杨鹤松同他读一所小学,杨鹤松是一个革命先行者,在学校更是同学生们分享革命知识,鼓励大家革命。
在杨鹤松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学校还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童子团,参加这个团的人也愈来愈多。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杨永松也加入了童子团,这是他革命的一个开始,为以后获得军衔也作下了铺垫。
小学毕业后,虽然杨永松接受过文化的熏陶,却依旧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家替别人放牛赚取一点生活费。放了两年牛之后,杨永松终于等到了参加革命工作的机会。
1931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对我国展开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一触即发。
杨永松加入了红军,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这个时候的他年仅12岁。组织见他年龄很小就给他分配了一个文书的工作,然而,小杨永松对这个安排很不满意,他想要的是上前线战场打仗。
尽管抗日战争爆发,可国民党在抗日这方面颇有“避讳”,蒋介石下达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随即,开始对共产党发出“围剿”战争。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为避免国民党的继续迫害,无奈之下,只能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大转移。杨永松的长征之路也从此开始,这个时候,他才15岁。
年龄尚小的杨永松第一次受这种苦,长征的路上,他几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自己的使命,杨永松就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有一次,他的双腿肿得厉害,再加上天气寒冷,军队没有足够的保暖衣物,他每走一步都仿佛是踩到刀刃上。
寒风凛冽,15岁的杨永松突然摔倒在雪地上,眼眶里泪水在打转,他觉得自己要不行了,往后不能继续参加革命了。这时,战友过来将他扶起来,对他说∶“永松,我们坚持下去,胜利就在前方,别放弃,一定要坚持。”战友被冻得直打哆嗦,眼里却满是坚定,这是他的信仰在支撑着他。
看着战友,杨永松突然明白了,他得继续,他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不管多困难也必须得一步一步向前走,此刻,他没有后路,只能往前走。杨永松回到队伍中,这一次,他的眼里光芒万丈。
1937年,杨永松参与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是我军抗日战争六年以来第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军气势。
而后,杨永松被组织重视,送去党校学习,毕业后被安排岗位,在岗期间杨永松都表现优异。
1955年,授衔仪式上,36岁的杨永松获得少将军衔。
二、少将邹衍
邹衍将军的故事和前文所讲的杨永松将军如出一辙,他们能坐到如今的位置,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其父母重视教育脱不开干系。
1915年,邹衍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县城里,尽管家里重视他的教育,然而,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能支撑他连续读书,在断断续续地读了五年书后,由于家里实在供不起他读书,他只能辍学为了生计而奔波。
转机出现在1928年的这天,这一年,红军来到他们村里做宣传,当时,红军还成立了一秘密农民协会,成员都是村里的农民,邹衍的父亲是其中一员,每当这个协会在邹衍家里开会时都让邹衍在外面把手着,遇到不对是就进去通知他们。
久而久之,几次这样的会议下来,邹衍深受其影响,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后加入了当地的“童子团”,没过多久就当上了童子团的指挥员,指挥着童子团的成员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事件。
邹衍年纪小很活跃,广交友,善与人交流,这一点被组织尤为看重,觉得他有做宣传员的潜质,便交给了他一些宣传的工作。邹衍觉得这是组织信任他,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做好这个岗位的职责,对此,党组织非常欣赏他。
两年之后,邹衍加入了红军,又于次年跟随红军展开长征之路。这一年,邹衍16岁。
在长征期间,邹衍被任命为总通信班长,同领导交往密切,传递一些重要的工作指令,在工作期间他从未出过错,兢兢业业的恪守着自己的职责,而后,他也参加了几场战役,其中,最出名的一场战争是攻打吉安,当时,他引用了战国齐将田单的战术“火牛阵”(就是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匕首,而牛尾则抹上油点燃,然后让牛冲向敌军),这个战术成功使得敌军大惊后逃离。邹衍也因这场仗,在红军里出了名。
1949年,“中央警卫师”应运而生,邹衍被任命为政委,主要负责护送毛泽东主席出行、大阅兵仪式等各项重要组织活动,由于邹衍紧密相连又合理的安排,使得每项活动都能和平安稳的组织召开,此举深受毛主席好评,肯定了邹衍做出的贡献。
1951年,邹衍担任东北区公安部队的副政委,依着他兢兢业业的性格,在职期间他依然表现优秀,多次带领部队立下功劳。在抗美援朝期间,邹衍更是指挥部队几次捉住了来自敌方的特务,功不可没。
1955年,授衔仪式上邹衍被授予少将军衔,表彰他革命以来做出的贡献。此后,又辗转于各个岗位,他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
1988年,邹衍正式退休。退休后,邹衍热衷于做公益,为家乡捐款几万元作为教育发展,出身农村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家乡以后能涌出的人才。
在此之后几年里,邹衍将自己参与革命战争的经历编写成一本书《我的回忆》,希望他的经历能引导新时代青年向前进的路程,也希望有人能从此得到启发,从而做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来。
三、将帅之风永存历史
毫无疑问,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将帅的努力,更离不开那些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他们深知前方的危险,却毅然决然地踏上革命的道路。
身为“探路者”,他们深知革命的不易,但是,他们更知道不革命会有怎样的下场,因此,他们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因为他们知道,倒了一个“他们”,后面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他们”永不灭绝,只要国家腐败落后,“他们”就一直在。
当年,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一直在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后来共产党建立,毛泽东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周恩来任总理一职,他们都在救国的路上奋力行进着,这些人走的是政治的革命。
与之相反的是战争的革命,而革命战争正是由于这一千多位的将帅所率领的,或许他们有些军衔上的差别,但是,他们所做的一直都是卫国;或许他们有能力之分,但是,他们所行的一直是革命之路。新中国的成立,他们功不可没。
时间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这些将帅们已然去世,他们虽看不到未来中国更深层次的发展,可他们看见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努力前行,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他们的期盼,是他们战争的最终理想。
如今,2021年,1048位开国将帅里只剩下了两位,这两位将军都已是高寿,杨永松将军102岁,邹衍将军106岁。
时过境迁,逝去的1046位开国将帅,他们将会被历史记住,被整个中国记住,是他们创造了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他们保卫了这个国家。尽管他们已经逝世,其事迹将会永远流传于中国,被中国历史铭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