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与河流》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首寓言诗。它被安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课。
这首寓言诗,在最后一节告诉了读者要说明的道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下面一起来熟悉一下这首寓言诗,你从中又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诗的最后一节,是作者理论和感情的直接表达,他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不断地利用中,才能得以保持、发挥、发展;如果得不到利用或者长期不用,才能就会逐渐衰退,以至“泯然众矣”,王安石的《伤仲永》,告诉我们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生时代学的专业知识和后来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在学生时代他有在某个方面有突出的成绩,表现出了很好的才能,但是上班以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那一方面,更没有去发展、提高,天长日久,他那“才能”就成了过去式,自己或他人提起来的时候,也只是说“当年如何如”。
总观整首诗,它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它主要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形式来展现,它们的语言表达了各自的生活态度。池子满足是当前的生活状态——知足、安逸;河流享受的是积极进取,永不停歇。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两类人的影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的?相信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其实生活方式本身没有对错。不是有一句话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
有时候,不是我们想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可以选择的。就像诗中的池子,它即使很想要河流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的。也就是生活方式,有时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人人都渴望向上,但是并不人人都可以达到、拥有。富翁可以轻而易举地向下去体验乞丐的生活,但是乞丐怎么努力能向上体验到富翁的生活呢?
所以有一句话,我们经常说到:知足常乐!这里面有多少自嘲和自我安慰呀!
我们都有过少年时代的冲动,青年时代的激情,但是人过中年之后,渐渐多了一份安逸之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很多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整天忙碌、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更想能有闲暇时光,来享受生活。但是真正让你从此“安逸”了,有几个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闲。
再说让我们羡慕的陶先生(陶渊明),他也像很多人一样,“有猛志”,曾经积极进取过,他在“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中还再度出仕,也是一个落后,勇往直前的斗士,但是仕途却是“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羡慕不已的陶先生是不是“性本爱山丘”呢?有些人的“安逸”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谁又能明白其中滋味呢?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精彩的评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超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