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董蕊 李曌懿 谢忱)“北医三院在中国骨科发展的黄金30年里,交出了非凡成绩单”。6月19日,第二届北医三院骨科论坛暨北医三院关节外科成立30周年庆典在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士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共享共议领域最新发展与前沿趋势。位居中国骨科前列的北医三院骨科,集中展示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三驾马车”通过传承与创新书写的闪亮成绩单。
年均万例骨科手术,脊柱外科占七成
2019年,北医三院完成骨科手术11800多台,脊柱外科占7成,凭借腰椎、脊柱、颈椎、颅椎四大专业组的超强实力和众多名医,北医三院脊柱外科在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肿瘤、胸腰椎畸形等疾病领域长期领先。
这艘中国脊柱外科最强“巨舰”拥有多项领先多个第一,包括陈仲强教授首创的胸椎后路经关节突脊髓腹侧减压术治疗胸椎及腰椎段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选择性限局性环形减压联合减后凸治疗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刘晓光教授首创的“涵洞塌陷法”360度胸脊髓环形减压术;孙宇教授带领颈椎组构建中国最大颈椎病治疗中心,在颈椎后路手术技术改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以及颈椎严重畸形手术治疗方面做出大量贡献;王超教授带领颅椎组累计完成寰枢椎手术4000台,成为全球寰枢椎疾病最大治疗中心;2014年刘忠军教授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枢椎治疗脊柱肿瘤;李危石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国人脊柱一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拟合关系与个性化治疗策略,为重建国人躯干整体矢状位平衡提供依据……等等。
“根深叶茂结硕果,北医三院骨科的成就源于一个甲子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传承创新。”北医三院骨科论坛主席、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危石教授表示,自1958年建科以来,三院骨科始终秉持“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工作理念,持续保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注重“医、教、研”齐头并进,为科室临床、学术、科室文化、技术创新等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医三院骨科论坛主席、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危石教授
人工关节术年增长20%,关节外科进入发展“快车道”
本次大会上同步举行了北医三院关节外科成立30周年庆典,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教授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仅2016年-2020年之间,我国人工关节手术的平均年增长率20.81%。1972年,北医三院骨科完成第一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980年,完成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从开中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之先河到1991年成立关节外科专业组,再到2018年成立关节外科,北医三院关节外科走过的三十年,正是中国骨科发展的“黄金30年”。随着老龄化社会关节疾病治疗需求的猛增,关节外科将进入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快车道。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智能化骨科技术为重心,紧随前沿技术,以新技术带动临床工作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3D打印、导航、机器人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北医三院关节外科主任田华教授表示,关节外科的治疗目标应涵盖“缓解痛苦”和“改善功能”两个方面深入完善。关节外科首任关节专业组组长娄思权教授提醒,骨科已经进入科技高速发展新阶段,关节外科也要保持紧迫感,用好新技术、新材料,争取更好发挥疾病救治作用。
北医三院关节外科主任田华教授
二十二年从无到有,创伤骨科打造多学科救治“北医样板”
1999年,北医三院创伤骨科专业组成立;2014年,成立北京首家创伤中心;2018年,创伤骨科成立。北医三院创伤骨科从无到有,从单学科到多学科,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创伤救治“北医样板”。
创伤在我国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四位重要死因,从治骨折、接断指,到“拼四肢”……创伤骨科是生命救治的第一战场,零距离守护着患者群体。创伤问题中,多发伤通常最为棘手,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常常因为救治无序而效果不佳。北医三院创伤骨科精准把握多发伤救治痛点,率先在国内开启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汇聚医院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急诊科等诸多优势学科资源,遇到多发伤、复杂伤患者,多科专家聚集会诊共同施手解决问题,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安全带来最大保障。
“我们常常要接诊一些疑难复杂病例,做一些在创伤骨科界领先的手术。”北医三院创伤骨科主任周方教授曾多次表示,其他医院的创伤骨科一般是做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三院骨创伤科还要做高难度、高风险的脊柱骨折,但是因为三院骨科医生都经过正规脊柱专业培训,所以做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北医三院创伤骨科主任周方教授
“春华秋实一甲子,砥砺奋进谱新篇。”坚持传承、勇于创新,北医三院骨科团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迎来全新发展阶段。“未来,北医三院骨科将依然保持‘两条腿走路’,临床、科研缺一不可。临床是本分,科研是发展。”李危石教授总结,高质量的医工结合将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路径,目前科室精心搭建的各种平台比如“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等,都将是促进学科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