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正名””,俗名”珐蓝”,又称””,是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因珐琅彩底釉多为蓝色,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宫廷艺术,景泰蓝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是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不管是紫禁城金銮宝殿,还是颐和园的排云殿等帝王尊属殿堂,景泰蓝宝石般的灿烂光芒总是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东方奇葩”。景泰蓝作为皇家专用品,寻常百姓家里是见不着的,王公大臣以家里能摆件御赐景泰蓝而炫耀恩宠和尊贵。故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之说。
景泰蓝制作工艺到清中后期才从宫廷逐步传入民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清咸丰年间已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设珐琅作坊和商号,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民国初期,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位于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
此时期香河人安厚斋(安迪生)发明的”宝华蓝”工艺就已驰名中外。安厚斋于光绪二年(1876年)其15岁时到北京学习首饰制造工艺,后在护国寺西廊宝华楼当伙友,以其超群的手艺和精明练达而在宝华楼的地位日高,并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宫廷大臣、内宫太监直至慈禧皇太后。它亲手为慈禧做的簪子,字图并茂,别致精巧,很受赏识。宝华楼的掌柜去世后,慈禧做主将宝华楼给了安厚斋。后安厚斋在景泰蓝工艺基础上,创出新烧制法,名为”宝华蓝”。安厚斋以宝华蓝工艺制作的勋章以及炉、瓶、钟、鼎等物均十分精美,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上的一项空白。该工艺曾获中华民国农商部、国货展销会的优奖,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香河县的景泰蓝(珐琅)制品厂始建于建国初期,是一家老字号景泰蓝生产企业。其通过传统的掐丝、点蓝、烧制、打磨、抛光等手工艺程序制作景泰蓝工艺品(如花瓶、罐、碗、盘、笔洗套件、花丝银蓝制品等)销售遍及全国各地,畅销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赢得了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好评。”大阅兵”赠与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30国元首的国礼”和平欢歌”景泰蓝瓶、中国政府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国礼”友谊之船”皆出自香河县景泰蓝(珐琅)制品厂。
和平欢歌
友谊之船
为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由中国工艺美术集团监制、中国景泰蓝首席技艺传承人米振雄大师创作、香河景泰蓝(珐琅)制品厂制作的《四海同心》景泰蓝瓶作为国礼赠与”一带一路”沿线65国。《四海同心》景泰蓝瓶采用”燕京八绝”之景泰蓝工艺,以辉煌的古代丝绸之路为创作主题,融入”一带一路”元素,结合画珐琅、錾胎珐琅、掐丝珐琅三种传统珐琅工艺创作完成,完美诠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景泰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 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景泰蓝的制作需要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作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需手工完成。整个工艺流程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和雕刻技艺,是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以其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形象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2007年,香河珐琅镶嵌技艺被列入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香河景泰蓝(珐琅)制品厂建成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深度挖潜景泰蓝历史文化价值,并为香河县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