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无数名将。在之后半个世纪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叱咤风云,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然而黄埔也是一所诞生于烽火中的军校,它背负着国民革命之理想,孕育出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开启民国史上的新纪元。当人们对那些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大放异彩的名将津津乐道时,或已不曾记起,在“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的大时代,还有一群怀揣着理想的年轻人,已将生命燃烧在梦开始的地方。王天培是贵州天柱人,生于1888年,原名伦忠,字植之,号东侠。年少时,因成绩优异而升入武昌第三中学。其时,全国反清革命已是风起云涌,而武昌即将成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城。武昌起义爆发后,王天培被战时总司令黄兴委以重任,任命其为凤凰山要塞司令,说起来也算是个首义功臣。到了护国战争时,王天培虽然只是一个营长,但却创造了以一营之寡胜一旅之师的奇迹,那一战袁军大败,敌旅长马继增自戕。后来,在1921年讨伐沈鸿英的战争中,王天培又再一次创造了以一团败敌一旅的辉煌战绩。不过,真正对王天培生死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其在黔军时期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王天培于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北洋政府军部委派回贵州,在王文华黔军第1团任见习排长。之后,王天培一方面步步高升,与袁祖铭一起成为左右黔政的“保定系”头面人物。另一方面,他也卷入了贵州暗潮汹涌的政治斗争之中。他的长官王文华与何应钦同属“士官系”,何王两人私交甚好,并有姻亲关系。1920年,王文华在上海遥控何应钦等人发动“民九政变”,结束了军阀刘显世在贵州的统治。政变虽取得成功,但还未等王文华回黔主政,他便被“保定系”首领袁祖铭派人刺杀于上海,何应钦也于不久后被驱逐出黔。从这一角度来看,何应钦与王天培早就是敌人,且为不共戴天之仇。北伐战争爆发后,王天培于湖南洪江誓师,率部出征。战场上,第10军经历恶战无数,自湖南新化首战告捷起,一路直下常德、澧州、藕池口、公安、石首、松滋、沙市、荆州、长阳、枝江、横堤、西各水、屋崖等重镇。投奔蒋介石后,王天培率部攻打徐州,仅用14天就将孙传芳和张宗昌纠集重兵死守的这座军事重镇攻下。各地皆举行庆功会,各报竞相报道,甚至将王天培的第10军和叶挺的独立团并称为“铁军”。王天培亦因此有了北伐名将之称。
王天培
但“宁汉分裂”的发生改变了一切。将领尚在前方浴血,后方已是风声鹤唳,腥风血雨,官兵士气大受影响。此时王天培也因蒋介石对待嫡系与杂牌待遇的不平等而渐生不满,他曾向熊斌一说:“我所率的是云贵子弟兵,转战万里,从事革命。伤亡损失既大,补充没有,待遇不平。我们在前面与敌作战,他们却往后撤,留我在前方送死,我也不干了!”王天培想另谋出路,暗中与武汉政府多有来往。1927年8月4日,武汉政府军事委员会加委了从南京政府来归的军长13名,第10军的王天培位居首席。恰在此时,蒋介石反攻徐州失利,于6日退回南京,9日即下令拘押王天培,并于11日下令枪决。但当时因蒋介石下野,枪决王天培的命令未能如期执行。直到14日,何应钦才将王天培秘密押往上海,后又辗转于浙江省防指挥部。1927年9月2日,王天培被枪杀于杭州拱宸桥。一代北伐名将就此陨落。
王天培故居
王天培之死开了蒋介石枪毙高级将领的先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王是作为蒋反攻徐州失败的替罪羊而受死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下令枪毙王天培的虽是蒋介石,但真正的执行者却是何应钦,王被枪决时蒋早已下野。蒋介石要杀王天培,不是什么“找替罪羊”,更大的原因恐怕是已侦知王天培想背叛自己,投靠武汉政府,但他本人未能执行该命令。真正执行者何应钦才是决定王天培生死的关键人物。何应钦要杀王天培,不排除有替其妻兄王文华报仇的动机。这两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最坏的局面,王天培注定难逃一劫。王天培之死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即号召“除军阀”的国民革命军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同样存在着军阀派系纷争之流毒。由近来说,这些高级将领相继被杀是几年后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乃至中原大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远来说,20多年后,国府风雨飘摇之际,桂系逼宫、滇军倒戈的种子,在此时就已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