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是什么地方,山东东夷人是什么人。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62 东夷部族有几何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 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禹在位时期,先夏国接替古虞国,成为夷羌联盟的新霸主,但不久之后,一个来自东方的强大部族就向先夏国发起了挑战。
挑战先夏国霸主之位的,是来自山东丘陵的「古东夷人」部族。
4200年前左右,黄泛带频发的洪水使「高阳氏」「古辛国」为首的己姓、风姓方国实力衰落,夷羌联盟的霸权转移到临汾盆地的「古唐国」手中。
古唐国取得霸权的原因,一是处在西部高地,很少遭遇洪水的袭击,二是率先发明并普及了打井技术,使古唐国的人口物资领先其他部族。
相比之下,处在泰沂山脉两麓的「古东夷人」,虽然也没有遭受洪灾,但因为打井技术没有普及,部族实力只与没有称霸前的古虞国、先夏部族相当。
不过当打井技术也普及以后,「古东夷人」各个部族的实力也迅速提升,尤其是没有遭遇洪灾的部族。
山东地区的古东夷部族,由于山脉与河流的分割,分布在六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最东部是山东半岛,北临渤海,东南临黄海,又叫作「胶东半岛」。
胶东半岛的地势呈西低东高,中东部是海拔普遍在100米以上、平均在200米左右的丘陵地区,西部则是海拔大部分低于10米的低洼平原。
这片低洼平原,东临胶东丘陵,西靠沂山,南靠五莲山,北临渤海,东南通过胶州湾濒临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因为胶河、莱河穿盆地而过,因此被称为「胶莱盆地」。
在今天,胶莱盆地是山东农蔬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中古时代,胶莱盆地的地势一样适合农业,是山东人口稠密的地区,汉朝的「青州刺史部」便是以这个地区为核心,而齐国的都城临淄,便位于盆地的西部边缘。
不过在上古时期,尤其是更早的4000多年前,地势低平的胶莱盆地,在中心区域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沼泽带。这条沼泽带在仰韶温暖期内,甚至被上涨的海平面淹没,形成滨海的滩涂湿地。
只有石器工具的古东夷人,显然还不具备排干大沼泽的能力。因而,胶莱盆地也就把胶东半岛与山东其他地区隔离出去,形成一块半独立的版块。
在胶东半岛生活的部落群,被称作「嵎夷」,他们因远离中原地区,很少参与到夷羌各部族的纷争中。在沂蒙山脉周边古东夷人的早期农业文化「北辛文化」出现时,「嵎夷」还处在渔猎时代,他们的文化被称作「白石文化」。这是一种典型的滨海渔猎文化,海贝在他们的遗址中遗留得非常丰富。
不过,沼泽在上古时期虽然难以定居从事农业,但却并不能阻止「文化」的传播。6000年前左右,发源于泰沂山脉西南麓的「大汶口文化」传播到来胶东半岛,嵎夷的各个部落开始使用西部族群的陶器,种植粟和水稻,饲养家猪,形成有别于「大汶口文化」的「邱家庄文化」,5000年前左右,又演变成「北庄文化」。
4500年前,嬴姓方国成为夷羌联盟的霸主,他们先进的黑陶技术也迅速席卷华北地区,同化了河北走廊、中原地区、汾渭盆地的文化,胶东半岛也不例外。嵎夷各部的「北庄文化」被黑陶「龙山文化」彻底同化,形成「龙山文化杨家圈类型」。
4000年前左右,黑陶文化迅速衰落,整个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演变成「岳石文化」,嵎夷的「龙山文化杨家圈类型」也演变成了「岳石文化照格庄类型」。
上古时代,嵎夷的故事并不多,他们辉煌的历史要从4000年前左右再往后1500年。时值春秋时期,齐国攻灭胶东半岛上的莱国,部分嵎夷渡海迁徙到朝鲜半岛,成为「三韩」部落的一份子。200年后,嵎夷与三韩、东濊、沃沮等族群又渡海抵达日本,成为日本人历史中的「弥生人」,形成和族的前身。
嵎夷后来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现在解读的重点,让我们回到山东地区,齐国攻灭的莱国,又来自哪里呢?
莱国的建立者,就是嵎夷的西邻——胶莱盆地西部的「莱夷」部族。
上古时期,胶莱盆地虽然沼泽广布,但西部靠近沂山的东北麓、鲁山北麓的潍河、淄河流域,海拔相对较高,适宜原始农业。古东夷人早在8500年前,就在这里定居从事原始农业,开创了古东夷人最早的农业文化——「后李文化」。
淄潍河流域南依泰沂山脉中的鲁山、沂山、五莲山,东临胶莱盆地沼泽区,北临古济水,而古济水以北则是北黄泛带沼泽区,只有西面可以与泰山以北的「岱北平原」相接。不过即便是西面,也有一条山脉阻隔。
在今天的邹平、章丘两县交接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南部与泰山相隔10余公里,北部恰好抵达古济水南岸。这座山脉称作「山东长白山」,在上古时代,它是「岱北平原」与「淄潍河流域」的分割线。
因此,淄潍河流域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生活在这里的古东夷人各部落,逐渐形成一个部族,称作「莱夷」。他们的文化,在4500-4000年前,被称作「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在4000-3500年前,被称作「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
莱夷部族除了通过西侧的「长白山口」与岱北的古东夷人交流外,还可以通过沂山与五莲山之间平缓的丘陵区,与南面「沂沭河谷」的族群互相往来。莱夷人的「后李文化」,正是通过这里,影响到沂沭河谷,从而演化出覆盖泰沂山脉四周的「北辛文化」。
沂沭河谷得名于沂水沭水两条河流。起源于泰沂山脉南麓的沂沭二水,向南注入泗水(今宿迁骆马湖一带古黄河河道),并汇入淮河下游河道(古黄河苏北河道)。在二水的中上游地区,北靠鲁山、沂山,东临五莲山和黄海,西靠蒙山与尼山,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谷地。
由于上古时,苏北的海岸线远比今天更往内陆,而且苏北地区在南宋「黄河夺淮」之前,因缺乏泥沙沉积,地势非常低洼,形成濒海而且临河的沼泽区。
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古东夷人,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族群。他们的文化遗址表现出对太阳的崇拜,因此,很有可能是传说记载的「九夷」中的「阳夷」。
4500年前左右,沂沭河谷西侧的嬴姓方国强大起来,他们的族人穿过蒙山与尼山之间的山谷通道,进入沂沭河谷的西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方国,比如费国和莒国。
但阳夷依然占据了沂沭河谷的大部分领地,他们的部族首领,在河谷东部、五莲山南的黄海之滨,建造了一座大型「王城」。
这座「王城」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加上周边的居民区,一共56万平方米。在当时,先夏人70万平方米的「新砦古城」出现之前,这座古城仅次于西方临汾盆地古唐国的都邑——200万平方米的陶寺古城。如果考虑到这座古城修建的时间比陶寺古城更早,4600年前就已经修建,那么在最初的时间内(4600-4100年前),它可能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古城。
这就是日照境内出土的「尧王城古城」。考古界早期将它张冠李戴命名为「尧王城」,但实际上它是古东夷人中阳夷的都邑。
在龙山时代(4500-4000年前),阳夷的文化被称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4000年前左右,黑陶文化迅速衰落,山东「龙山文化」演变成「岳石文化」,阳夷的文化演变成「岳石文化土城类型」。
隔着蒙山和尼山,沂沭河谷的西侧,就是嬴姓方国的起源地,泰沂山脉西麓的「泗上」地区了。
泗上地区东北靠泰山、鲁山,与岱北平原相隔,东隔蒙山尼山与沂沭河谷的阳夷相望,西北临济水,西临泗水。济水以北、泗水以西,都是黄泛带沼泽区,因而,泗上地区在早期农业时代,也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生活在这里的嬴姓方国,便是黑陶文化的开创者。他们崇拜玄鸟,以玄鸟为图腾。说玄鸟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如果说燕子,几乎没人不知道。
燕子黑色,因而泗上地区的夷人便崇尚黑色,并把这种审美用到陶器上,偏爱黑陶。他们尚黑的习俗甚至流传到两千年后,他们的后裔——崇尚黑色穿着的秦国王室。
除了尚黑以外,他们还以「燕」为族群的标志,形成燕姓。上古无文字,嬴、燕、奄、郾、偃、匽等字同字同义。商国时代有文字之后,才用不同的字来区分鸟名、姓氏、国名和地名。
因此,泗上地区的嬴姓方国,极有可能是传说记载的「九夷」中的「玄夷」。他们的文化,在4500-4000年前,被称作「龙山文化尹家城类型」,4000年前左右,演变成「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
不过当5000年前气候变干冷之后,黄泛带沼泽区开始干涸,泗上地区的玄夷和其他古东夷人族群往西扩张,泗上地区与中原得以连成一片。
迁入南黄泛区的族群,以古辛国为首的风姓夷人为主,他们可能就是传说的「九夷」中的「风夷」。
龙山文化时代,风夷的文化是「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4000年前左右,演变成「岳石文化安丘固堆类型」。
经历过4200-4000年前的「大洪水」时代,泗上地区以西的黄泛区重新沼泽化。4000年前左右气候好转,先夏人「治水」又使得黄河北流,南黄泛带沼泽区再次干涸,重新出现在玄夷面前的,却已经是「统一」了的先夏国了。
一个「统一」了而不再是部落林立的先夏国,对于玄夷来说,除了「治水」的功劳以外,更多的就是威胁了。
文初提到,在普及打井技术前,未遭遇洪水的古东夷人各部,实力只与未称霸前的古虞国、先夏部族相当。而当普及了打井技术之后,古东夷人的实力就开始反超西方的东羌人各部了。
泗上地区的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拥有30多个部落,50多万人口,与先夏国相当。此外,玄夷在沂沭河谷、豫东地区还有莒、费、江、黄、葛等方国,整体实力比先夏国还要强大。
如此强大玄夷部族,率先发起了对先夏国霸权的挑战。面对这场挑战,先夏国能坐稳霸主之位吗?下节继续解读。
-END-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