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2035有个约会,我与2035有个约。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2018年春节,我瘫在客厅的沙发上,磕着瓜子,刷着微博,电视停留在中央一套,没人搭理,也没人关闭,在角落里自言自语。
谁也没料到,三个穿着喜庆的男孩,正通过电视,向千家万户提前预告今年高考的题目。
生活不是电影,一切令人惊叹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无声无息之间,没有慢放特写音效来提醒你,此处有大事发生。
就像几年前,我在中北路某楼盘卖房子,交房之际,群情激动的业主,和毫无节操的开发商,上演着在武汉各大楼盘必然经历的维权闹剧。
该楼盘2011年底开盘之时,价格在8000到9000之间,项目附近卖盒饭的老板,菜市场的摊贩,开副食店的大妈,在此地经营多年未曾拥有房产,咬咬牙,眼一睁脚一剁忍痛出手。
都是血汗钱,交房后发现货不对板,怎能不心疼,不愤怒。
当这些感觉受到欺骗的业主,和上来拦截的保安撕扯之时,谁也没想到,四五年后,他们依然在这里卖着快餐盒饭,做着鱼肉生意,身家却成倍的暴涨。
2015年到2017年这短短两年,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和原来一起打CS,打DOTA的小伙伴拉开了天堑般的距离,不是因为勤奋,也不是因为智慧。
只是因为,在某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时间点,买了房。
你说,这是不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
2018年会不会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年份,还未可知。
但看到今年的高考题目,想想未来,难免不浮想联翩。
我们总是把希望放在明天,如果时间走到2035年,但愿2018年发生的种种不堪和无奈,都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如果写给2035年的房地产市场,我想,应该是一份心愿清单吧
现房销售
房地产从业十多年,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楼盘交房,无一例外不扯皮拉筋,维权已成常态。
在如今房价快速上涨的形势下,购房者更是只能忍气吞声,毫无还手之力,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预售制度。
放眼整个中国,除了房子,没有哪个产品,让你看张图纸,就交两三百万,等两三年,才能交货,货不对板,还不敢退货, 申诉维权,可能还被售后威胁。
看房的时候,在售楼部享受的服务,是春天般的温暖,交房的时候,则是冬天般的凛冽。
哦,现在房子好卖,可能看房时就已经感受到 winter is coming。
参观园林示范区,小桥流水,郁郁葱葱,收到房时,残花败柳,枯水烂石。
走进样板间,各种哇塞,回到自己家,天天我草。
如果是现房销售呢?
我不敢说,开发商会把房子品质做多高,毕竟市场摆在这里,供不应求,奢谈品质。
但至少,没什么可忽悠的空间了。
你看到的园林,就是真实的园林,你看到的房子,就是真实的房子。
而不是跟你造一个美轮美奂的梦,给你一个凄风冷雨的现实。
预售房就像指腹为婚,双方约定时兴高采烈,洞房花烛时,掀开盖头看见如花,吐完骂完,还得含着泪脱裤子上床。
现房就像自由恋爱,不管胖瘦美丑,至少,有选择权。
服务提升
喂,妖贰零吗,救命啦,这里的开发商收10块钱的物业费,门口就配个大爷,追个小偷心脏病发了。
段子有点夸张,但现实却令人无奈。
随着房价上涨,物业费也水涨船高,以前收一块两块的,现在动不动就报四块,五块,问他物业有什么牛逼之处,除了忽悠几句港式服务,英式管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价格涨的倒是快,品质提升遥遥无期。
老小区可能众口难调,极端例子就是武汉天地一期,尽管住的都是不差钱的主,你想把物业费从两块多涨到四块多,比登天还难。
新楼盘不一样,都是高起点,买得起房的,也没听说过谁付不起物业费的。
关键是物有所值,服务品质对得起收费标准,而不是把业主当砧板上的鱼肉,随意宰割。
有些老牌开发商,比如万科,收两块三块的物业费,依然把物业做成标杆,而有些央企,做工程,电力起家,一猛子把物业费涨到天价,我就不信他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品质。
只不过是地拿得好,不愁卖,购房者没有选择,只能闭着眼睛往砧板上躺。
更可悲的是,如果你不够肥,可能连任人宰割的机会都没有。
未来的房地产发展,除了谈规划,谈配套,谈园林,谈风格,谈户型,更重要的,应该是高附加值的输出。
而物业服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贷款简单一点
银行一向是最喜欢随波逐流的机构。
07年到09年,银行放贷毫无底线,客户的收入证明和流水,一大半都是置业顾问做的, 只要数字上过得去,不问真假;
10年到13年,虽然没有之前那么放荡,但也没什么门槛,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有个客户,在明珠豪生做服务员,自己收入一般,哥哥倒是很有钱,帮他付首付,还一部分月供,但款贷得有点多,月供比较高,服务员相应的收入说不过去。
郁闷,准客户做不进来,只好求助银行。
信贷员微微一笑,说,不要紧,开张空白的收入证明,我跟他把职位写成行政大厨,没问题。
一道难题顿时迎刃而解。
接下来的几年,银行逐渐规范,但除了征信太稀烂的无力回天,从没有客户因为流水问题卡壳。
那几年,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置业顾问,银行也是和蔼可亲,时常塞几个红包,请几餐饭,吃喝玩乐一条龙,必须的必。
风水轮流转,时间走到2018年,以前吃的喝的,都得吐出来还回去。
对于信贷经理,以前都是直呼其名,现在都是刘总,陈总,见面还得点头哈腰。
天热了买瓶依云,坐累了搞个按摩,这是置业顾问对银行工作人员应有的基本态度。
客户就更惨了,还谈什么商贷公积金,公平不公平,能贷得下来就得感激涕零。
客户坐在信贷员对面,仿佛在参加公务员面试。
不是世界五百强,没有两三万的固定工资流水,瑟瑟发抖。
做生意的,即使几十上百万的流水,都是垃圾。
就在几天前,和一位年纪稍长的信贷经理闲聊,对方霸气的表明自己的立场,能不能贷款,我说了算,你优质又怎么样,我就是看你长得猥琐,我就不跟你做公积金。
我立马跟着点头,是的是的,您说了算。
开发商的小命,现在都捏在银行手上,别看开发商在客户面前耀武扬威,一谈到回款,就怂了。
像早几年那样,不问青红皂白的放款,肯定不对,但像如今这样,比皇帝选妃还狠的挑剔客户,太过了。
为了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导致符合正常贷款标准的普通客户,因为不够“优质”,被挡在门外,说不过去吧 ?
开发商的门槛低一点
稍微有点规模的开发商,都喜欢给自己贴上城市运营商的标签。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并不是开发商从善如流,只是因为现在拿地门槛太高,有钱,都解决不了问题。
引进世界500强总部机构,商业自持十年以上,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更不再话下,造医院,建图书馆,也不稀奇。
这就是目前热门地块的拿地要求。
这样的地块,拿还是不拿,早已不是怎么选择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
市场火热,土地稀缺,没有土地储备的开发商,只能等死,有机会拿地,硬着头皮也要上。
而在武汉这样的热门城市,稍好一点的地块,开发商已经与城市运营深度捆绑在一起,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往坑里跳。
而且是相当有实力的开发商,才有资格入坑。
17年地产20强就已齐聚武汉,这座城池的地产江湖,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样。
只是不希望这个市场变得单调,变得只有大鳄横行。
这些大品牌的开发商,确实给武汉带来了新的风格,新的思路,但是否会造出更好的产品,就不见得。
政府关心的,是招商引资,人才落户,开发商关心的,是建了购物商场,产业园区,能换来多少住宅的配比。
只要能占到好的地段,房子就不愁卖不出去,品质,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
而这一点,跟购房者的需求,恰好是矛盾的。
你修600米的高楼关我屁事,你造的房子住的舒服吗?
当市场都是大鳄横行的时候,可能就直接忽略掉购房者的诉求了,能买到这个地段就不错了,还挑?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资金有资源的开发商,共同运营,在后期,我们更希望市场多元化,有更多小而美的企业能参与到住宅开发中来。
它可能建不了商场,也可能造不了高楼,但它会做让人住得舒服的房子。
前提是,未来的开发门槛低一点,让更多没有强大商业运营能力,但更关注居住品质的开发商进来。
只有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千姿百态,我们的房子,才不至于千篇一律。
大杂烩
还有很多想说的,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说,简单带过。
比如调控,希望以后有一个健康的市场,一个不需要逼着恩爱夫妻,去民政局离婚才能买房的市场。
比如税收,只有工资税,没有财产税,普通人,没有避税渠道的,工资收入越高,扣税越多,但如果买房,不管多少套,并没有叠加的税务负担,这是暗示大家,拼了命的工作,不如买套房来得快?
比如租房,这个话题谈得很多了,初来这个城市,在外租过房的,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什么时候,我们的租房体验能提升,才谈的上安居乐业。
置业顾问的心愿
希望未来这个行业的销售人员,下班能早一点,压力能小一点,脱发,能来得晚一点。
希望甲方能温柔一点,人性一点,不要有事没事按在地上摩擦。
如果还是这样,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不要从事这个行业。
真的是拿命在换钱,还没有尊严。
房价降一点
天亮了,梦醒了,该起来搬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