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海归教授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但出人意料的却是同行的讶异,没有人会否认他的科研能力,只能从其他角度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回应,至于饶毅本人则是高调回应,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参加相关活动。
然而这一切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知识分子饶毅,来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饶毅一路走来,并不是传统的乖学生的榜样,调皮捣蛋经常惹是生非,高考的时候更是发挥失常,只得进入一所普通的院校——江西医学院(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就读。
在那里,饶毅一反常态,选择另辟蹊径,专挑自己的弱项下手,动手能力不行就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知识水平不够就在图书馆里日以继夜的学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殊环境里,本科生的含金量远远高于如今,但是即便如此,饶毅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
1983年,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1985年,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毕业后的饶毅因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很快就获得了西北大学讲席教授(一所高等大学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学者)的名衔。按照这样的路径,等着饶毅的就该美国公民的身份、还有名利双收的科研之路。
但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即使离家二十载,浓厚的家乡情结依旧萦绕在心间。彼时,对华裔乃至亚裔的歧视已经演变成了美国文化中不可言说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学术方面,从科研环境到科研经费,种种情况都让人举步维艰。
而饶毅作为学术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没有视而不见,相反地,他利用自身名望,积极为同胞争取合理权益,是美国科研界有名的“刺儿头”。2003年,饶毅给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写信,善意提醒他们,在其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上亚裔领导者和编辑的“缺席”,而后杜克大学的华裔教授王小凡成为该杂志的第一位华人副主编。
王小凡
同时,他还指出了拥有三万名会员的美国神经科学会的组织中却没有一位中国大陆学者教授的事实,而后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进入该委员会,负责下一年年会演讲人物的挑选工作。我相信类似的例子肯定还有很多,从客观上来说,饶毅帮助了一大批在美国的中国同胞,而随着他们的陆续上任,越来越多的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出现在了世界级的会议上。
骆利群
此时,饶毅虽然在美国名利双收,但是目光始终紧紧跟随着大洋彼岸的祖国。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他,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了,而曾祖父更是在战火里成长起来的科学家,祖国家乡自始至终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成立,饶毅当即做了归国的决定。宁恋故乡一抔土,不念他乡万两金。哪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开出的条件再优厚也挡不住他要归乡的步伐。
2007年前后,一批在海外享有盛名的学者教授纷纷归国,而在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饶毅则进入北京大学,担任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在饶毅的心里,凭借我国在科研上的巨大投入,到达顶尖水平指日可待。
可是事实却是他接连发表了两篇抨击现行体制的文章,高调批判科研现象中的蝇营狗苟,更是在2011年的院士评选活动中,与好友施一公教授一同落选,而那一年评上的舒红兵教授则成了饶毅日后口诛笔伐的对象之一。而后,饶毅高调表示从此退出院士评选。这究竟是赌气还是标杆呢?(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要知道,针对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籍问题,美国有颁发绿卡,但是饶毅专门跑到美国大使馆拒绝了。这样的饶毅,颇有几分壮士断腕的决心。虽有媒体高度赞扬,甚至还拿出了钱学森等人与之相较,但是在饶毅心里,他是太平盛世回来的学子,与一众前辈不可同日而语。
2019年,饶毅以一己之力单挑中国生物学界三位大佬:实名举报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院耿美玉、曹雪涛院士存在学术造假行为,要求彻查。一时间,中国学术界大爆炸,而饶毅则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上。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公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三人的论文均没有造假的迹象,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图片误用行为。
而在报告发出仅两个小时,饶毅再次向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进行举报,质疑裴钢院士于1999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并于第二天提交了补充证据。而科技部则坚持认为饶毅的举报不成立,并且宣布不再进行调查。至此,这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术闹剧落下了帷幕。
饶毅在硬刚的时候曾说:科学是否正确,不是因为某人说它对,全中国的院士乃至科学界历史上的名人来背书都不行,要符合科学实验,这才是唯一的标准。对于我们外行人来说,很难区分造假和误用两者之前的差别,尤其是在不良媒体的刻意引导下,他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而被蒙在鼓里的我们却恰恰最需要的是真相,正是我们看不懂,所以最容易被蒙骗,但我们不能做别人手里的刀,碾压无辜的人。
无论是学术造假还是学术误用,对于科学来说,都是不行的。但是就像某位科学家说的,从比较超脱的角度、很长的时间维度而言学术圈是有自净功能的,也就是说假的错的滥竽充数的工作早晚会被淘汰掉,所以人们总是用大浪淘沙来形容科研成果,真正能记入科学史的工作毕竟凤毛麟角。
对于个体科技工作者而言,如果追求的是自己的工作能被记入科学史,或者能够转化造福人类,那必然是不屑于造假或蝇营狗苟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也肯定是实打实的成果才汇聚成真正的科技实力。
尽管物议如沸,但是早在2015年的时候,饶毅就在一次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站在三尺讲台上,饶毅深感责任重大,他始终强调生而为人对社会的意义,同时他也明白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绝非易事,但是却很值得。从始至终,饶毅要考虑的都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不过已是而立之年的饶毅早已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从生物的角度来看,要做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要做个有趣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所以院士从来都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也就无所谓幸运还是不幸的问题。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饶毅就是如此,哪怕被撞得头破血流,也依旧会鼓起勇气一往无前。面对国内这样一言难尽的科研环境,饶毅屡次发声并非蓄意挑衅,他只是想以一己之力去撬动这诞生于特殊环境的大厦分毫,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大厦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可正是因为有了饶毅这一群人的存在,后人才看到了希望。
西湖大学应声落地,一众莘莘学子再也不用远赴重洋,背负强大的心里压力,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的那些设想正在逐步落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离我们并不远。在前仆后继的路上,希望饶毅不会是最后一个,也希望他不再独行。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光,而每个人一生的抉择其实只有一次。如果是你,你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