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许多隋唐诗人心中的“白月光”。
李白曾云:“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因为:隋唐时期的扬州,是长江下游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故而民间有“扬一益二”之说。到了后世,扬州虽不如以往这般辉煌,但仍稳坐“一线城市”的宝座。
直到近代以来,扬州才逐渐衰落,沦为一般的内陆港口城市。在前不久的城市评选中,曾辉煌无比的“超级都市”扬州,早已沦为三线城市。那么,昔日风光无限的扬州,为何到现在就不行了呢?
大运河航道的衰落
扬州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在东汉时期,它便得到了高速发展。至汉末乱世,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的北方中原地区,陷入了连绵不休的战火中。许多中原百姓与士族,纷纷“避难扬土”,为这里注入了新的生机。
于是,有长江为险的扬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南北朝的到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让扬州在南方的地位愈发突出。隋炀帝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修建了一条大运河。
而扬州,恰好处在大运河与扬州的交汇处,可谓占尽地缘上的便利。随着大运河航道成为国家漕运上的主线,扬州也发展成为新型的超级都市,南来北往的生意在扬州汇聚,让它一度成为长江下游最为发达的商业贸易中心。
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大运河航道的衰落,扬州也失去了其原本的竞争优势。
当年,大运河所需之水,多取自黄河。而黄河中的泥沙,也因此被带到了大运河中。为了保持水位,大运河经常要从黄河中引水,久而久之,其中便积累了大量泥沙。
原本,朝廷每年会对大运河航道进行疏浚,哪怕到了清朝,也有专人对它进行维护。但因为一次意外,大运河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未曾得到维护,这让它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漕运职能。
那么,大运河航道作为一个“吸金利器”,为何没有被维护呢?
太平军对扬州的封锁
至清朝道光年间,大运河航道虽积淤了许多泥沙,但在每年维护下,仍能在漕运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不过,清朝末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却直接改变了这一现状。
扬州的富庶,世人皆知。故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此地后,为了不让朝廷得利,便将其进行了封锁。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封锁,便是足足11年。等到太平天国起义军被剿灭后,大运河中的几条主要航道,早已荒废掉了。
尽管此时的大运河,可以抢救一下,但在这十余年的封锁中,朝廷开始用海运代替大运河。如此一来,大运河便从漕运中的主线航道,降级成了局部地区的短途航道。
事后,朝廷也想对大运河进行重新疏浚、整治。但经过实地勘测,发现大运河中的几个主要河道,不是被上涨的黄河水给冲得改道,便是因泥沙太多,淤积成了平地。如果要将其完全疏通,显然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无奈之下,朝廷只好放弃了大运河,继续使用海运。
近现代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海运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取代了大运河的作用。如此一来,沿海一带的城市,如上海、宁波、厦门等地,纷纷崛起;反观属于内陆港口城市的扬州,却发展得并不顺畅。
可以说,大运河的衰落,直接让扬州丧失了原有的区位条件。
现代铁路网的铺设
扬州之发展,依靠大运河与长江。在过去,大运河占据主要地位,但长江为扬州提供的运输之便,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即便扬州失去了大运河后,也没有立即衰落下去。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水运效率高、成本低,仍是当时的一种主流运输方式。
但近代以来,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并在全国各地铺设了铁路网。短短十几年间,便小有成效。而正是铁路网络的成功搭建,让传统的水运、漕运无法像以往那般不能替代。
扬州过去依靠水运,还能勉强维持其港口城市的地位;但随着铁路的出现,它反而因长江阻隔,而丧失了成为铁路枢纽的机会。如此一来,扬州原本具有的先天优势,便不再那么重要了。
加之沿海城市的兴起,如扬州这样的内陆港口城市,无法在短时间内赶超其他城市,自然会渐渐衰落下去。
参考资料:《重订江苏海运全案》《太平天国史料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