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被称为“国乐之父”;是古时文人心中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4000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在中国文人历史中,“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四大必由之径。“琴者,情也”,而琴更被认为是最能抒发情怀之物。“春雷”“黄鹄”“万壑松”“大圣遗音”“九霄环佩”“枯木龙吟”……在古代,几乎每张知名的古琴都拥有自己的名字。不仅如此,历代文人还常在古琴上镌刻题铭,古琴的文化价值愈发厚重。古琴的这一属性也使得它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名琴传世的乐器。2010年12月,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更是拍出1.3664亿元的高价,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古琴艺术,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6年二十国集团中国峰会、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群众游行彩车中都有古琴的身影。
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相继推出了古琴文化系列展览,为喜欢古琴和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更多接触名琴的机会。
一张古琴弹奏时光静好,自即日起于本版特别推出《鉴器知音·中国历代名琴赏鉴》栏目,从文化与档案的视角,为您讲述国家级博物馆与民间收藏中历代知名古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带您穿越充满诗情画意、余音绕梁的时空隧道,领略古琴艺术的魅力,唤醒那一抹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
唐代雷式琴
清代《乾隆御题琴谱册》中有关“大圣遗音”“丹山瑞哕”琴的介绍
传世古琴中最古老的便是唐琴。唐琴之所以能够流传有序的保存上千年,主要是由于它们不再采用在琴板上直接施漆的传统方法(靠木漆),而是在上漆之前,先在木坯上蒙一层葛布,然后再刷一层约两毫米厚的生漆和灰胎。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古琴有了金石之声,而且延长了使用寿命,使其流传至今。
即使是这样,唐琴传世的仍然不多。据故宫博物院古琴鉴定专家郑珉中先生统计,现存唐琴仅17张,除1张“枯木龙吟”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外,其余16张均藏于国内,这批琴可谓琴界之至宝。
在这传世的17张唐琴中,“大圣遗音”琴因其腹款为“至德丙申”(756),所以被郑珉中先生定为中唐琴的标准器。有了中唐琴标准器,利用比较的方法,唐代古琴的分期就变得更加清晰。郑先生又据北宋陈旸《乐书》,“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的记载,认为它很可能是唐代制琴名家蜀中雷氏的宫琴作品。不仅如此,“大圣遗音”琴还是故宫博物院现藏4张唐琴中(“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飞泉”)唯一的明清宫廷旧藏琴(其他3张均为20世纪50年代之后陆续入藏)。因此,“大圣遗音”琴在唐琴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故宫珍藏琴
唐代 “大圣遗音”琴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琴胚以桐木斫成,胚上髹鹿角灰胎,胎上着栗壳色漆,漆面间有零星后补朱漆,漆面发蛇腹断纹间牛毛断纹。琴背龙池上草书“大圣遗音”琴名,两侧刻有隶书琴铭:“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下方刻篆书“包含”大印。圆形龙池,长圆凤沼。龙池腹内四角刻朱漆隶书“至德丙申”4字。
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第一个年号,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是唐朝第一位在京外即位的皇帝。至德年号一共持续3年,分别为:元载、二载、三载(756年7月至758年2月),此琴斫制于至德丙申也就是至德元载(756),距今已有1264年的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一年(755),太子李亨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第二年五月,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失守;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借亲征之名逃出长安;十四日,太子与陈玄礼趁机发动“马嵬坡之变”,诛杀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至此,父子二人矛盾公开,玄宗入蜀,太子抵灵武,并于七月在灵武城南门登基。登基后,李亨改年号为至德,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为太上皇。
这张琴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但是在1926年故宫文物第一次普查时,这张琴已被放于养心殿南库门后多年,弦轸皆失,岳山崩坏。此时,南库虽放有不少屏风、如意、玉器等物,但房间本身已年久失修,漏雨频频。“大圣遗音”琴光秃秃的琴身上被雨水淋出一层斑斑的锈迹。于是,当点交人员看到它时,便将其记为崑字二〇七号“破琴一张”。笔者翻检当年《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有“破”字的文物竟达5000余件,所以当时这张破败的琴也便没有引起点查人员的注意。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这句话用到这张名琴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1945年,收藏家王世襄与师从古琴大家汪孟舒先生学琴的袁荃猷结婚。成婚后,为妻子学琴方便,王世襄还特意请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做妻子的古琴老师。王世襄曾说:“尽管我五音不全,全无欣赏音乐的能力,听琴只能当一头牛,但我相信管先生的最高天赋是在音乐方面。”就是这种种机缘,王世襄开始了自己的古琴收藏,据《自珍集》与王世襄其他著作记载,王世襄共收藏有古琴10张。而他收藏古琴的高峰期是在1947年前后,至少有7张琴入藏“俪松居”:1946年收锡宝臣旧藏明金声蕉叶式琴;1946年收关仲航旧藏元朱致远仲尼式琴;1947年得关仲航赠明凤嗉式琴;1947年于地安门外万宝兴古玩店收宋朱晦翁(朱熹)藏仲尼式琴;1947年于秦老胡同曾家收宋“高山流水”仲尼式琴;1948年收冯恕旧藏宋“松风清节”琴;1948年收锡宝臣旧藏“大圣遗音”琴。
而正是1947年,王世襄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之时,在养心殿南库看到这张唐代“大圣遗音”琴,并注意到了年款。他十分兴奋,如获至宝,当时便请示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于1949年请来管平湖先生对其进行修理,在除去水垢、调出声音、配齐金徽玉轸后,管先生又按原来的规制为琴新配了紫檀岳山与焦尾,王世襄特地去古董店为它觅得青玉琴足……至此,唐代“大圣遗音”琴再次声貌并俱,焕然一新!
1949年以后,此琴修复完整后迁入故宫延禧宫保存,记录中的“破琴一张”也改为“大圣遗音”。而据故宫工程队老师傅说,1958年养心殿南库大修,之后便再不漏水,现为故宫博物院家具库房。
1960年10月1日,郑珉中、顾铁符为故宫博物院藏“大圣遗音”琴定级时,给出的鉴定意见是:“传世最古之名琴,造型优美别致,色彩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富丽,不愧是一件天府奇珍,琴中之宝,定为一级品甲。”
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中,同名琴的现象不多。而在清宫收藏的古琴中,据档案与史料记载唐代“大圣遗音”琴历史上至少还出现过一张,它出现在已经散佚的《乾隆御题琴谱册》中。
乾隆御题琴
清代 《弘历薰风琴韵图》轴
清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立《乐善堂重华宫现陈设档》
《乾隆御题琴谱册》是《琴曲集成》和《存见古琴谱辑览》的主编查阜西先生(1895-1978)的收藏,最早刊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琴珍萃》。该册为纸本,现仅存10页,共录有“九霄鸣珮”(宋制,头等三号)、“大雅”(宋制,头等五号)、“金声玉振”(宋制,头等四号)、“龙啸天风”(唐制,头等六号)、“万壑传松”(宋制,头等七号)、“太古心”(宋制,头等八号)、“大圣遗音”(唐制,头等九号)、“丹山瑞哕”(唐制,头等十号)、“天风海涛”(宋制,头等十一号)、“天地同气”(唐制,头等十二号)10张清代宫廷藏琴的详细信息。这是乾隆六年(1741)至七年(1742)期间,乾隆帝与其大臣梁诗证、古琴家唐侃和内务府工匠对这批古琴进行题铭、鉴定与做匣活动的成果。
《乾隆御题琴谱册》的“大圣遗音”琴为唐制,凤嗉式,琴胚由桐木斫成,外髹紫黑色漆,漆面发蛇腹断纹,岳山焦尾均为檀木,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方形凤沼,琴额有乾隆御赏玺一。琴背上刻行书“大圣遗音”琴名,左右为行书:“师襄之琴,桐古年深。临风一鼓,大雅遗音。”下有清和印一。外套乾隆辛酉年制琴匣,琴匣上有乾隆御制诗一,乾隆御题玺一,永保用之玺一,皆为隶书。匣内有楷书素笺一,为梁诗证、唐侃的鉴定意见:“长江大河,虚徐演荡。包涵万象,留三代之元音。可谓超众象而独妙。拟头等九号,臣梁诗证、唐侃同审定。”
乾隆初年内府藏琴的这次评级活动结束后,连同这张“大圣遗音”琴在内的宫廷藏琴,被放置于何处呢?乾隆年间尚未发现明确的档案记载。清代宫廷成批藏琴存放地点的记载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才出现。道光十九年《静怡轩库收陈设档》中有“漆琴二十三张,古铜琴四张”的记载,光绪二年(1876)《静怡轩抚宸殿现设陈设档》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明这批琴仍陈于此。“音朗号钟”琴匣内曾有纸条一张上书:“光绪九年(1884)九月十一日长春宫小太公谢文玉传静怡轩铜琴一张随匣子,九月二十二日小太公李文太交下铜琴一张,面破坏,匣子留。”若“音朗号钟”与这批琴为同一批琴的话,那么,这批琴应该自乾隆初年起一直存放于此处。静怡轩位于故宫西北部,本为乾隆帝为其母守制而建,后被作为建福宫的寝宫。乾隆帝写有《御制题静怡轩诗》:“琴书个中富,间亦陈鼎彝。”可知静怡轩中确有古琴收藏。乾隆帝还曾命人在园中植梅两株,并于轩中藏《石渠宝笈》所载之部分书画,若在此处藏琴,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文中所示文物为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月3日 总第347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