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
有一条百米长,两米宽的六尺巷
这个看似寻常的窄巷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六尺巷的历史故事在安徽以至全国广为流传
它彰显了乡邻之间、亲朋之间
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
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
礼让是一种痛苦
也是一种理智
更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的展现。
故事来源
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论:“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出去走一走。
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已,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巷子发展近况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发源地
六尺巷位于安徽安庆桐城,自古文风昌盛,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古城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说,除了六尺巷之外,还有桐城文庙、孔城老街、龙眠山、嬉子湖等多个名胜古迹。
桐城文庙 位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为明清以来当地人祭孔的地方,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虽然迭经废兴,而经过多次修缮,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孔城老街 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市区12公里,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2009年,孔城镇党委、政府整修复建;2011年5月1日,孔城老街举行了修复完成开街仪式。
龙眠山 桐城当地名山,属于大别山的余脉部分,有龙眠河绕山而去,可谓是风水宝地,风光无限,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历史上还有名人隐居在此,山中翠谷清流,很有特色。
嬉子湖是一个天然安谥的生态家园,她位于桐城东南部,因沿湖儿童常嬉戏湖中而得名。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酣畅淳朴的风土民情,丰饶富足的水陆物产,给人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美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