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子

“老妈子”通俗的解释是:年老的保姆。这种解释是根据字面上的那个“老”字而来的,显然有望文生义之嫌。其实,老妈子是老北京人对保姆的俗称。简而明,一语破的。可能您会有疑问,这保姆有岁数大的,也有岁数小的,管岁数大的叫老妈子好

“老妈子”通俗的解释是:年老的保姆。这种解释是根据字面上的那个“老”字而来的,显然有望文生义之嫌。其实,老妈子是老北京人对保姆的俗称。简而明,一语破的。可能您会有疑问,这保姆有岁数大的,也有岁数小的,管岁数大的叫老妈子好理解,管岁数小的叫老妈子,那多别扭呀?也许您现在觉得叫着别扭,可是这个词放到民国时期,您叫着会觉得顺口着呢,就像当时把火柴叫“取灯”一样。

平心静气地说,“老妈子”这个词已经“死”了。您别动疑,敢情这词儿也跟咱们人似的有生有死。不信,您掰手指头数数,知道的词儿有多少现在没人说了。一个词儿没人说了,久而久之,也就没有生命了。“老妈子”这个词就是一例。

三河县的老妈子

老妈子20世纪初,两位老妈子扶着蒙着盖头的新娘。

老妈子,其实就是保姆,官面上的称谓是“家政服务员”或“阿姨”,谁还叫人家老妈子呀?如今,街面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家里找个好保姆,比儿子找个好对象都难。

其实,早前,在京城找老妈子是件挺容易的事,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老北京家里能雇老妈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会儿,不管需要不需要,要想人前拔份,家里都得雇个老妈子,要的就是一种体面。

老北京能雇得起老妈子的,主要有这么几种人:一是当官的,得是大官,小官没戏;二是有钱的,如资本家、买办、名伶等;三是有文化的,如教授、学者等。一般老百姓,平常啃窝头吃咸菜,家里雇保姆?想都甭想。

查史料可知,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市)一带的妇女,从明代起就有到京城当老妈子的传统。当然,那会儿京城的老妈子并非全是来自三河。三河县属于京东八县之一,距京城百十多里,三河人在京城做买卖的不少,但是干什么的也没有当老妈子的多。所以人们一提老北京的老妈子,首先就会想到三河县人。就跟在老北京开油盐店、开银号的山西人居多;山东人卖肉的多;安徽人、福建人开茶叶铺的多;河北定兴人开澡堂子的多。您一提这些行当,马上会想到这些地方的人。

为什么三河县的老妈子多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三河县离北京比较近;二是三河县的女人嘴甜手勤眼里有活。三河县的老妈子凭借着勤快能干,吃苦耐劳,留下的好口碑,在京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早年间,外埠的农民到北京奔嚼裹(即打工),跟现在一样,也要有乡亲带着,干上某个行当。最初也许是一个村,慢慢地滚雪球,几年之后,也许就是一个乡、一个县。于是,就形成了乡党帮派,一提到老妈子,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三河县人。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老妈子这个词的来历。其实,最早“老妈子”这三个字,跟后来的女仆之意是两回事。当初,老妈子是指替人奶孩子的妇女,说白了就是乳母。那会儿,有钱的人家少奶奶有喜,添了个大胖小子,合家欢喜,欢喜可是欢喜,喜中有愁。怎么呢?少奶奶没奶,孩子干咬奶头嗷嗷叫,怎么办?只能雇个老妈子,替少奶奶给孩子喂奶。“老”,是老成之意,没出阁的姑娘肯定不会有奶,担当不了这个重任;“妈”,甭多解释了,替人奶孩子,犹如替人当妈,奶妈嘛;“子”,在这儿多少有点尊敬之意。如此说来,当初老妈子这个词并非贬义,并非带有轻蔑奶妈的意思。妈,可是世界上最亲切的一个词!

那会儿没有家政服务一类的中介机构,家里要想雇个老妈子,找谁呢?您还甭替老北京人着急。当时,街面上专门有这方面的“张罗人”,雇人、租房、买房的事,他们自有一套办法。张罗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路子野,人脉广。您有什么需求跟他们一说,就能马上解决,一准误不了您的事,而且连保人都会替您找好,信誉绝对百分百。因为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自己不能砸自己的饭碗。老北京的这种张罗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中介。

特殊的行当伟大的爱

当初,有钱人家的仆人并不是一个,少的两三个,多的像《红楼梦》里的贾府有上百号,仆人也是各有分工,各负其责。老妈子只管奶孩子,厨子专管做饭,车夫只管拉车,花把式也只管种花养草。

但是,您别忘了“富不过五代”这句话,再有钱的人家也会有钱花完的时候。有的富贵人家塌了架,雇不起那么多人了,雇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甚至干几个人的活儿。原先只管奶孩子的老妈子,也兼着做饭,收拾屋子,捎带手还管着种花养鱼,有的还把原来府里大总管的差事接了过来。一来二去的,老妈子逐渐成了家庭管事的,甚至是家庭高管。老北京有这么一句俏皮话:“老妈子拿钥匙,当家主不了事。”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老妈子把孩子奶大,跟孩子和主家有了感情,双方都舍不得离开,于是老妈子就留下来,既照顾孩子,又照顾家,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全管了,这种角色的转换,必然也使称谓的原本意思跑了味儿,于是乎,老妈子也就成了家庭保姆,后来,成了阿姨,再后来,摇身一变,成了家政服务员。

追根溯源,您可以看出当年老妈子是一个挺神圣的职业,她用自己的奶养大了别人的孩子,换句话说,她把母爱恩施于并非己出的孩子身上,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崇高的爱吗?您也许会说这是她被生活所迫,为了挣钱,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恰恰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劳动人民受剥削,那个雇她奶孩子的人家缺少人性,不该用老妈子的奶来养自己的孩子,这是剥削人、压迫人。其实,从人性的角度看,恰恰相反,这种做法正体现了大的母爱。作为母亲,如果自己有奶,都会喂孩子,雇老妈子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乳臭未干的孩子,不管吃谁的奶长大,他都不会忘了这个人。表面上看喂的是奶,实际上播下的是母爱的种子,无形之中使孩子以及这个家庭跟老妈子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之间便会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关系,使之念念不忘,维系久远。这种带有人情味的关系,已经打破了原来意义上以钱来说话的纯雇佣关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1月16日 总第329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华诞掠影)

2022-7-12 22:30:41

投稿

“铿锵玫瑰”绽芳华

2022-7-12 22:30:47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