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绽芳华

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档案库房内珍藏着几张老照片,虽然照片上每个人身穿工作服,头戴野外作业帽,但依旧掩盖不住她们青春的活力,照片的“主角”就是1971年6月成立的上海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6名成员。照片上

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档案库房内珍藏着几张老照片,虽然照片上每个人身穿工作服,头戴野外作业帽,但依旧掩盖不住她们青春的活力,照片的“主角”就是1971年6月成立的上海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6名成员。照片上,她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电力事业的执着,身姿散发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她们被大家称为“带电的‘铿锵玫瑰’”。

我国的带电作业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快速增长,原有的电力设备明显不足,常规的停电检修已无法满足大工业用户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促使“不停电检修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

“铿锵玫瑰”绽芳华

1971年6月,上海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在宝山供电所成立(今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图为“六姐妹”在野外作业前合影。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为女民兵题照》的七绝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众多行业中先后出现了很多“三八”组、“三八”班。1970年,全国第一个“三八”带电作业班在广州问世,这个电力系统的典型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看到相关事迹报道后,宝山供电所党委(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决定也成立一个女子带电作业班,并进行了积极动员。当时,有很多女职工踊跃报名,她们立志要以实际行动来展现中国妇女新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国家电力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供电所党委最终选拔出了秦凤娣、韩玉英、沈佩英、卢南英、俞龙珍、范萍娟6位姑娘成立了上海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

“铿锵玫瑰”绽芳华

20世纪70年代,“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工作情景。

在世俗观念中,与“高压”“高空”相联系的带电作业应该是男性工人的专属。然而,上海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成立打破了这个惯例,而且这6名女性成员与男电工一样,从事的都是登杆、安装变压器、完成业扩工程等高危工种。脚踩尼龙软梯,身着厚重的均压服,一步一步登上高达数十米的电线铁塔,慢慢靠近高压线,每当此时,她们脸上的汗毛因受电场力影响都会竖起来,“噼噼啪啪”的放电声在头顶鸣响,火花四溅……这便是6位姑娘日常登高作业的真实场景。

当时,“六姐妹”在线路工区工作的5年,也是工区最忙的5年,带电作业量相当大。那时候,被称为“四大金刚”的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吴淞化工厂、铁合金厂等重型制造业遍布宝山区,对电力保障要求极高。她们和男同志承担着相同的工作与训练任务。沈佩英作为“六姐妹”的班长,对那段不平凡的工作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大家每天早晨5点就要起来踏上模拟杆训练,下班后浑身就像散了架,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起初大家也恐高,胆战心惊的,爬不到一半就眼发黑、头发晕、手软脚软,恨不得趴在电线杆上不动了。每当这时候我们就会用毛主席的话给自己打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一路摸爬滚打,一身风尘泥泞,最终我们都成了带电业务的骨干力量。”

当年带电作业的条件有多艰苦呢?“六姐妹”之一的范萍娟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说:“那时候的施工条件和现在比差多了,生活条件也不好,每次外出作业,我们随身携带的只有一只水壶、一点干粮和必备的工具。有时候带的水不够喝了,就直接喝庄稼地里的水,饿了就凑合着咬口干粮,连续干上十几个小时也不歇是常有的事。”韩玉英也说道:“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正常出工。那时候坐的是没篷的大卡车,真赶上下雨天,就各自裹上一件雨衣抵挡一下。当年的上海基础设施跟现在根本没法儿比,崎岖不平的道路难走得很,大家屁股底下坐的简易小板凳很多都硬生生地被颠散了架。遇到下雪天更加难熬,冰冷的雪水会渗进衣裳,手脚也冻得发僵。到了作业地点,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着杆塔跑上几圈,等身体暖和过来好赶紧干活。”

在高耸的铁塔银线上,“六姐妹”穿着工装带电作业的身影成了那个时代一道美丽的风景。正是她们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勤奋工作,使得“铿锵玫瑰”班组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与赞许。从一道道难关、重任中走来的“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先后获得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多项荣誉,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鉴于高空作业不利于妇女身心健康,被国家人事部明令禁止。为响应国家号召,这支组建近10年的女子带电作业班于1979年底正式解散。“六姐妹”后来转岗其他工作,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直至退休。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供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1月26日 总第376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老妈子

2022-7-12 22:30:45

投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

2022-7-12 22:30:50

搜索